当前位置:首页 >>**已删除** >>景区概览

泰山风景名胜区

来源: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主峰海拔1545米,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自然资源

泰山地质杂岩形成于几十亿年前太古代,是最古老的地层之一,为我国东部最典型的代表,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层,地层为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结构区,南部上升幅度大,盖层被风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北部上升幅度小,盖层保存着典型的华北地台上发育的古生代地层。泰山地处温带季风气候,且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下四季分明,山顶三季如春,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即雨后呈现出云海玉盘、旭日东升等奇特景观。

云海玉盘   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加之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

旭日东升   泰山奇观之旭日东升,随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文化

泰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至明清,历代帝王封禅祭祀,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此外,还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是佛教和道教的重要中心,道、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历代文人墨客曾纷至泰山吟咏题刻,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被誉为露天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佳句赞赏泰山的雄伟,泰山古建筑在彪炳着文化,也在延展着文化。山上的碧霞祠,铜的世界,铁的王国,是我国高山建筑的典范。石刻,是文化的艺术,也是艺术的文化。

岱庙   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天贶殿创建于1009年,与故宫太和殿、孔庙大成殿合称我国三大殿。

碧霞祠  位于岱顶的碧霞祠,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铜像,铜瓦覆顶,东西配殿铁瓦覆盖,是一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   

经石峪  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的经石峪石刻,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泰山经石峪石刻,位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故俗称"晒经石"

动生植物

泰山古树结合历史文化、自然风貌赋予了相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从而凝重了泰山的古老历史文化,强化美化了泰山自然审美价值。由于泰山地处温带季风气候,且气候垂直变化明显,这种气候使泰山生长出繁茂的原生植被,地层中也富含优质的水资源,从而形成了泰山丰富的生物资源,林木葱茏,花草繁荣,植被覆盖率达79.9%。著名有的汉柏、望人松等,泰山的树木古远,以其龙钟苍翠的风貌、生意盎然的态势而闻名,常绿乔木有银杏、油松、赤松、华山松、黑松、麻栎、栓皮栎、侧柏、花楸、白檀、刺槐、梓树等。拥有100年树龄以上的 “唐槐”、“汉柏”、“六朝松”等渗透着一二千年历史文化的内涵,成为生命的文物,是珍贵的遗产。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以何首乌、黄精、杏叶参和紫草被誉为泰山四大名药。鱼类中以赤鳞鱼为著名稀有,是泰山特有物种。

望人松  泰山标志之一,傲岸兀立于五松亭外的悬崖之上。松高8米,冠幅巨大。有一长枝下垂,伸向盘路,犹如含情脉脉的少女,挥动手臂向游人致意,表示欢迎,故又名“迎客松”,树冠若华盖,枝繁叶茂,大有凌空欲飞之势。虽已历经五百多个春秋,如今仍生机盎然,堪称岱岳奇观。

汉柏  汉柏,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植。连理柏,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悠悠千载,生生相依,自是忠贞不渝。

赤鳞鱼 泰山的特有物种,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鱼类。赤鳞鱼生长在泰山海拔270米--800米之间的山涧溪流中,喜活水,安静,气温适宜无任何污染的环境,且极其胆小,听到脚步声或见到人影晃动,便迅捷的游入石缝中躲藏,非常难以逮到。泰山赤鳞鱼随环境不同身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变化,颇具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