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已删除** >>行业动态

愿古镇遇冷的尴尬不再重现

来源:中国旅游报

据《新华日报》报道,位于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的荡口古镇,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誉,是无锡市最早一批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区)和国家4A级景区的古镇,也是无锡保留江南水乡旧貌最为完整的古镇之一。近日,荡口古镇110多户经营业主反映,经过6年的保护性修复,总投资10亿元的古镇开张3年只热闹了一阵子,目前人气萧条,生意难做。

历时6年、投资10亿、开张3年、热闹一阵子,这组数据或可佐证荡口古镇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的尴尬。在景区已开张的284家商铺中,空关率竟高达40%以上,更反映了景区人气低迷、经营萧条的衰败景象。作为当地最早成为国家4A级景区的古镇,荡口古镇所遭遇的从热到冷、由盛转衰的“滑铁卢”,着实为各地文化名镇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前车之鉴。

有舆论将古镇的衰败归咎于“门票经济”的影响。从表面看,荡口古镇游客锐减的变化的确发生于景区收取门票之后。在一些商户店主看来,没收门票前,人气旺、生意好,苏州、上海等周边地区的游客纷至沓来,而自从2015年国庆长假收取80元门票后,人气一落千丈。坦白讲,从免票到收费着实让游客萌生“要不要去”的犹豫,但在旅游成为人们刚需背景下,游客思虑更多的是对掏80元门票“值不值”的考量。这就需要从更深层次刨根问底找原因。诚如景区招商部门的负责人所说:“门票只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核心的因素。”

回眸荡口古镇6年修复开发过程,两大短板制约了景区可持续发展。一是业态同质化难觅新意。纵观江南水乡古镇景区,大多是清一色的经营丝绸、珍珠等商品,同质化业态让人视觉疲劳、兴致索然。按此模式建设的荡口古镇自然毫无竞争力。二是重“商”轻“文”尽显功利。既为修复文化名镇,就当彰显人文气息。可荡口古镇却是见“居”不见“民”,原先整个村的原住民只剩一户未搬迁。满街除经营旅游纪念品和各类小吃的饭馆、商铺外,鲜见生活气息,俨然一座商业小镇。

如今,旅游观光早已越过“看景赏花”的时代,人们更注重心情放松与精神享受。修复古镇就是要尽可能地展现古镇原汁原味的文化,深度挖掘当地的古韵乡愁和文化底蕴,力求修旧如旧、复古如古。正如一位从浙江来此采风的杨姓摄影师所说:“我来就是看古镇原貌,了解古镇居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可是现在什么都看不到了。”

令人欣慰的是,古镇遇冷的现实已引发当地管理者的警觉与反思,有关部门已着手对规划思路和管理理念进行调整:浓厚文化气息,增加体验互动、满足游客需求。如利用景区内两家前店后厂式的制酒作坊,让游客参观酿酒过程;把唐伯虎点秋香的历史故事由文字表述转换为场景表演;围绕钱伟长、钱穆、华君武等古镇名人,弘扬国学文化,发展研学旅行;以私人飞机、水上飞机带动高端消费人群到此休闲度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

希望经历此番阵痛后的荡口古镇能够早日重生,也希望类似“投资10亿、热闹一阵”的古镇尴尬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