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协会动态

研究和探讨风景名胜区功能与定位--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在楠溪江举行

来源: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12月18日,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暨第五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席会议在闻名遐迩的温州永嘉县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成功召开。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王凤武,浙江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章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巡视员傅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顾浩,永嘉县县长林万乐,以及来自浙江59个风景名胜区及行业各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嘉宾齐集一堂,共谋风景名胜区未来发展。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王水法主持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永嘉县县长林万乐向大家介绍了永嘉县的概况。“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永嘉,孕育了灿烂而淳朴的楠溪江地域文化。境内的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早在1988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5年,与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他希望,与会的领导和嘉宾们能够为楠溪江的保护利用献计献策,也欢迎大家今后多到楠溪江体验当地田园风光和耕读文化。

“让风景名胜区真正成为两山理论的载体,成为展示美丽浙江的窗口。真正把两山理论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顾浩提出了“三个老”概念:老天爷赐予的美好的自然山水;老祖宗传承的传统文化;让老百姓更满意。他指出,风景名胜区要真正成为两山理论的实践地,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转化。“风景名胜区是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一份美丽的画卷,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干预,好比在风景名画上面做一点修补,在此过程中使得这幅名画更加有价值,也就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巡视员傅玮表示,风景和名胜就像两个孪生兄弟,旅游因风景而生发。风景要成为名胜,必须经过旅游的洗礼和大浪淘沙,经过人们的肯定赞述,才能成为名胜。浙江省在风景与旅游的结合上做得很好,取得了不少成果:浙江现有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全国排名第一;浙江评选出的30条最美绿道,很多都在风景名胜区内;浙江的民宿建设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两个主管部门从诞生那天起,就合作得非常好,希望浙江这个两山理论的发源地,能把所有的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

浙江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章明在会上肯定了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取得的成绩。他表示,自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以来,浙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浙江应坚持“资源保护为本、文化传承为魂、旅游发展为用、依法管理为要”的工作要求,把风景名胜区事业延续好、发展好。希望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继续发挥优势,把协会机制用足用好。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王凤武肯定了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优势。他表示,不论是在风景名胜区的数量上,还是在体制创新、学术创新和研究上,浙江省都走在全国前列,并且,全国第一本风景名胜杂志就在浙江创建。他强调,国务院机构改革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职能划转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坚决拥护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决定。在新的主管部门领导下,协会将继续做好规范行业行为、反映会员诉求、扩大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他同时指出,不能简单地视风景名胜区为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是中国自然、文化的遗产,是自然史、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不能忽略其文化内涵。像浙江杭州的西湖、舟山普陀山,包括楠溪江,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它们的价值甚至超过了自然风景。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在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时,充分考虑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将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分支之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发掘文化内涵。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王水法作大会总结。他指出,浙江旅游市场的未来的要求新、求变,因为适者生存。要通过“三个变”,促进未来浙江旅游行业的发展。

首先是变危机为生机。浙江旅游要把握行业走势,发挥自身优势,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逆势上扬,烧出冬天里的一把火。危机背后有转机,转机背后有生机。关键要看浙江的旅游从业者们有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且及时捕捉瞬息即逝的商机。就目前情况来看,浙江旅游业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坚定信心,一定能够发掘和开拓出一片“蓝海”。

其次是变雷同为不同。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无论从景区打造还是产品设计上,都应该有独具匠心的创意,制造受人热捧的精品亮点。浙江59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都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个性特色上下功夫,打造出59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让旅游体验者常看常新。

旅游景区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的唯一法宝就是文化。因为文化是区别产品之间、景区之间不同的DNA,只有文化不可复制。每个景区、旅行目的地其实都应该总结挖掘,在提炼当地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上下功夫。把当地的文化融化到旅游产品中,使之焕发出文化的光芒,达到吸睛圈粉的功效。

比如世界遗产西湖的文化内核,就是精致和谐的中庸之美:湖面不大不小、湖水不深不浅、群山不高不低、灯光不明不暗、距离不远不近,柳树不疏不密。假如西湖没有别有韵味的文化,就不会有如此之大的游客量。全国有很多面积与西湖相似或更大的湖,但西湖凭借其文化内涵成为了世人皆知的旅行目的地。西湖有梁祝、苏小小这样的中国古典爱情故事,有古往今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宝藏,有断桥不断肠断、孤山不孤人孤、长桥不长情长这样值得回味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西湖挖起来的不是淤泥,而是沉甸甸的文化。

文化的魅力不可小觑。文为景之魂,景为文之体。文化是景区的灵魂,景区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文化的闪光点,就是经济的增长点,也是游客的需求点、景区的供给侧点。

第三是变烦心为舒心。景区除了要满足游客的 “六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感觉),还要注重细节。

旅游是感受当地文化,享受美好生活的活动载体和文化体验。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给旅游服务业插上智慧的翅膀。可以利用城市大脑,对游客流量进行科学预测,并通过团队预约和大巴调度,来调剂入园游客的密集度,以提高游客的游览舒适度。再比如,对凭票入园的景区,可以通过网上购票,人脸识别、扫码入园等方式,消除景区入口的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