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已删除** >>行业动态

遗产性质、审美价值与完整地传承——我的风景名胜资源观

来源: 西郊农夫

太湖鼋头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可以说,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面临一个特殊的发展机遇——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生态文明、自然和谐、美丽中国”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望。风景名胜资源的主体特征恰恰是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审美反映,风景名胜区是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追求的理想境域。因此,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与发展方向面临一个重要的认知与抉择时机,值得我们认真研讨。

太湖 同里退思园

关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过去我们谈功能谈的比较多,但是对它的性质和属性,相对谈的比较少。从管理一线所面对的日常工作来看,我认为风景名胜区具有遗产地性质,是人对遗产资源审美认知所产生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认定,将风景名胜区完整地传承给子孙后代是当代人的责任。

 一、风景名胜区具有遗产地性质

1、风景名胜区是国家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精华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具有遗产地性质

对风景名胜资源中自然文化遗产的一般认识:

自然遗产——数千上亿年大自然造化而呈现出来的自然大美,具有审美、游赏、科研价值的自然景观、遗迹、现象等;

文化遗产——人类为生存而与环境相处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并得以传承的劳动结晶,记载着人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依赖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相依存的文明印记、审美意识等。

三清山

元阳梯田

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来源于人对景观的审美认知。因为自然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人的审美情结的交集,风景名胜资源才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因为人的喜爱,才有从这个空间获得审美感受与探索知识的精神需求。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独特性,就在于用风景&名胜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话的审美空间。

太湖 梅梁湖

2、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关键所在,就在于其所拥有的遗产资源及遗产地性质。

风景名胜主体资源是自然文化遗产。简单地说,就是从审美、科学、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风景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与各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及相关文化场所等。

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文化遗产为审美对象,为人们提供游赏、科研等利用服务,是以保护、传承为管理目标的特殊区域,与以开发建设为目的的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城市建设区有所区别,与以自然生态保护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也有所区别。风景名胜区因其自然造化的唯一性与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是承载了人们精神追求的理想境域,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

3、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认知决定了保护、利用的方式与管理目标。

由于风景名胜区的遗产地性质,及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与科学、美学、历史文化价值,所以风景名胜区才有了针对资源而论的保护、利用与有效管理的工作制度与工作目标。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与管理,就是针对这些资源而言的。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多元化,不同的资源类型向人们提供的科研、文化、游赏、游憩的空间与方式不尽相同。围绕资源原真性保存及合理利用而进行的资源评价、严格保护、有效管理、保值增益等研究、维护和修复修建活动,以及坚定不移地执行“完整传承”的管理目标是风景名胜区日常管理所涉及的工作内容。

太湖 木渎古镇 天平山古枫林

中国加入的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4条重申:自然文化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国家的责任。正确认知风景名胜主体资源的价值,是实现有效管理与利用发展的前提。风景名胜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名片——国家形象的象征。站在国家的高度与立场研究风景名胜资源,风景名胜区才能稳定、持续、久远地发挥应有的效益,风景名胜区管理才能正确地体现国家责任,完整地传承给子孙后代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风景名胜资源的主体是遗产,资源价值源于对遗产的文化认知

无论是天工铸就的自然奇观,还是人类智慧的史迹遗存,能够成为被人所赞叹、传颂、审美、研究的风景名胜资源,皆文化使然。

从管理视角来看,风景名胜资源是人们对自然、人文遗产价值的文化反映,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审美认知,每一处资源都有其独特性与科学、美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从管理目标来看,风景名胜区是具有独特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集中区域,其科研与审美价值在于其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与环境的耦合性,是高等级资源的审美境域,完整地传承给子孙后代是管理者的责任。

钟山风景名胜区 明孝陵(李牧 摄影)

 1、风景名胜区首先是因为美丽而具有审美价值。

这种美丽,或自然演化铸就,或历史积淀文化传承的那些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其审美价值在于人们对其相融共生的环境的理解和感知,是情景交融的产物

没有审美就没有风景名胜。无论是自然里的山岳河川、雪原草甸、气候天象,还是人居环境中的城垣塔观、古镇园林、村落民居……人们眼里的景观,都是人们在生存活动中对所处环境的审美认知,成为一种情景交融的文化现象并得以传承。

太湖 光福 香雪海

西递宏村

钟山 美龄宫(屠国啸 摄影)

2、资源客观存在,价值在于人们审美追求而形成的认知。

遗产资源客观存在,审美认知决定资源价值。不同的视角与观念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对同一资源价值的判断也会产生差异——或是自然的荒蛮,或是自然的艺术;或是远乡僻壤、老旧村落,或是山水田园、诗意生活……

由此,对待资源的态度,以及利用与管理方式也会存在差异。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认知,通过文人的笔墨记载描绘、表现传播、形成共识,代代传承。无论是自然风貌,还是生产生活情境,许多景观被赋予了精妙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王问 (明代 嘉靖) 水墨太湖山水长卷(局部 原作被美国底特律美术博物馆收藏)


姑苏繁华图  木渎古镇灵岩山(局部)

风景名胜区就是这样被人们所欣赏的审美空间、游赏境域,是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与美好生活追求的文化认知的载体。

珍惜、保护与传承是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目标,审慎管护与科学利用不容懈怠,因为我们还有子孙后代……

3、风景名胜区是自然环境与文化相关联的区域,每一个景区都是一个景观环境要素与文化认知相关联的资源集合,是一处价值独特的审美区域。

登泰山是膜拜,体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泰山,地处东方,气势磅礴,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尊为五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山势重叠,形体厚重,苍松巨石,云烟腾升,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

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历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各朝文人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并留下许多诗文佳作。登高望蓬瀛,万里清风来,泰山以其独特的景致及人文内涵吸引着许多国内外游客,正可谓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 (该图片选自网络

游黄山,是浪漫,想象李白那样的道骨仙风。

黄山,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徐霞客著述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因山景俊峰奇松、云雾缭绕、如诗如幻,十分符合中国道文化的逍遥之念与传统绘画的水墨意境,所以黄山非但以景取胜,轩辕峰、炼丹峰、容成峰、浮丘峰、丹井、洗药溪、晒药台等景名都与轩辕皇帝炼丹传说有关;几千年来,黄山也是道家仙士的常游之所,李白等大诗人也在此留下壮美诗篇。



黄山烟云 (陆志刚 摄影)

黄山雪景 (张永富  摄影)

太湖,地处江南,吴越文化发源之地,“平山远水、山长水阔”的独特山水形态与丰富的吴越文化史迹交融,镶嵌在山水田园间的古镇村落、渔港湖湾水渚、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构成的典型江南水乡田园风光,是山水、人文景观交织的风景名胜区。


太湖 梅梁湖 东十二渚

太湖 石湖 越城桥

太湖 东山 陆巷古村


平山远水湖湾港渎,

浩渺烟波点点白帆,

书香隐政高墙深院,

小桥流水水乡意趣,

鸡犬相闻邻里空间,

耕织桑蚕生存方式,

丝竹琴瑟吴侬软语……

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在一定的文化共识下形成的,散发着江南吴越文化气息的独特人文景观。

没有湖光山色间的山坞林壑、水湾湖甸,就没有人的生产、生活;

没有吴地山水间的人文景观就没有江南水乡田园风光……

1982年国务院设立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以保护和管理,其中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则是作为独特的景观类型和资源纳入保护和传承的目标——这也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视点与审美价值。

 

 三、风景名胜区管理目标是完整地传承

太湖 鼋头渚 (陆志刚 李牧  摄影)

 (一)不同的资源价值认定与用地性质,决定了不同的管理目标。

风景名胜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不可再生、不可复制与不可替代,及其与人的审美认知相关联的文化特征。

国家设立风景名胜区制度三十六年来,风景名胜区事业稳定发展,风景人呕心沥血地尽职尽责,精心维护,为国家保护与抢救了众多风景名胜资源,提升景观品质,优化游赏环境,为社会提供了高品质的审美、游憩空间。

作为一个特殊的资源区域,它的管理目标是有效保真、合理利用与完整地传承。

武当山

乐山大佛

花亭湖

钟山 明孝陵石像路

太湖 西山 东村古村落

(二)风景名胜区管理不仅是空间范围的控制,风景名胜资源的维护修复、保值增益与利用发展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重要内容。

1、严格保护。保护资源的原真性及审美价值。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其审美价值,在于人们对其相融共生的环境的审美认知与文化共识。

太湖 梅梁湖 鼋头渚

黄山

瘦西湖 被称为没有视觉污染的风景名胜区

太湖 同里——“修复一个退思园 救活一个同里镇

2、有效的利用。逐渐梳理景观空间,完善提供游赏服务的基础设施,抢救修复景物、景观,以及围绕资源保护与游赏环境优化而进行的建设活动,为科研、游赏提供可以观赏且具有审美价值的空间与景物、景观,使风景名胜游赏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黄果树瀑布

太湖 光福 渔港村 开捕节

青城山 登山道凉亭

最有效地呈现资源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提供一个认识自然、历史与文化的审美游赏空间。风景名胜区日常管理维护中最基本的问题有(都是围绕对资源的认识而开展的):

(1)主体资源特征、山水环境格局的维护;

(2)资源价值,资源等级评价,资源类型、利用方式、管理目标的研讨、确认;

(3)景观要素,空间范围内的景观构成要素,及景观界面、视廊的控制;

(4)文化传承,文化遗产及地域文化环境的保真与延续;

(5)管护实施目标(保护、修复、利用),景观品质提升,游赏环境优化……

太湖 虞山(尚湖)  山水修复 退田还湖


太湖 西山东村古村落保护规划

依据可考证的历史典故,结合景区主体资源特征,研究资源化景点修建

太湖 石湖华南虎养殖基地退出用地后,依据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名臣,大量田园诗描写石湖,著《石湖集》)历史人文资源特征,修建石湖新景点——蠡岛。

景区内依照规划实施的改造项目与主体资源特征相协调

太湖 石湖  渔家村(越城遗址)保护性景点改造提升项目


3、完整地传承。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及服务都是针对一个区域范围内的资源而言的,其终极目标是完整地传承。完整传承指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主体资源及游赏空间得到完整保存,并通过利用维护、依法管理,改善景区内生活的居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实现资源保值增值传给子孙后代。

例如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江南水乡村落景观,在管理维护中会考虑以下问题——

(1)景观格局要素合理,游赏空间景观界面得到有效控制。

景观格局:山体、林木、湖湾、水渚、村舍、农田……;

优化改造:街巷环境、建筑增减、产业变化、林相景观、业态培育……;

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水电气、通讯、环保、教育、卫生……;

自然现象:气候特征,天象、物候……

(2)景观特征保持,具有遗产研究、审美价值的独特元素及其特色得到彰显。(布局、建筑形式、色彩、生产生活状态、民俗……)

(3)符合文化传承载体的基本要求,满足完整传承、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要求。(江南水乡特色风貌)

(4)执行规划落实保护、修复(建)、整理村落内外环境,使引导审美的游赏环境和条件得到优化提升。

(5)研究与村落相关联的产业发展与人口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控制与管理好风景名胜区村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方向。

(6)村落资源保护、利用应当惠及当地百姓及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7)村落保护和利用,应当让村落居民享受到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村落资源的结构性效应,限制建设区域所承担的资源保护、文化传承、生态优化任务所具备的政策保障和补偿机制。

 


四、风景名胜区的管理隶属变更,期盼风景名胜区定位准确,资源保护得到更加尊重、慎重与珍惜,有效管理更上一层楼

风景名胜区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的行政管理事务,而是一项繁复的管理活动,不仅是因为风景名胜资源关联的因素错综复杂、涉及的专业门类很多,重要的是需要管理者学习很多知识去正确地理解与认知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

机构改革促进了管理资源的整合,多规融合与统一管理就应当不存在复杂与交叉的问题了,正确认识风景名胜区性质及其资源的独特性与科学、美学、历史文化价值,积极采纳广域管理与高效的综合规划技术,就能确定正确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目标。

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目标应该是完整地传承。在实现统一管理的的新模式下,应当争取管理效能的最大化。正确地领会与执行中央的发展意图,以国家的立场对待代表国家形象的风景名胜区,以文化的视角对待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以完整传承的责任对待管理——“依托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两类法定保护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为特色、其他保护地为补充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专家建言· 2018北京),向人们呈现优美生态环境与美好生活的典范区域,呈现中国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