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国际资讯

关爱自然——“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来源: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5月通过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增加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019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健康”,旨在强调粮食、营养和健康对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生态系统的依赖关系,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和福祉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同时也为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恢复生态系统、清洁水源和缓解贫困等在内的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就地和迁地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三条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

3、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

1、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农垦;

2、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

3、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4、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5、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

6、无控制的旅游;

7、污染;

8、全球变暖;

9、各种干扰的累加效应。

中国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天湖草”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大熊猫、藏羚羊、朱鹮和雪豹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栖息地质量得到了改善,濒危等级也在IUCN的评估中降低了等级。

2020年中国将主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时这一年也是全球2011-2020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的收官之年,将为全球下一次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新的愿景、战略规划和目标。

尽管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我们仍要清晰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物多样性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生态安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