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世界遗产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新华网


7月5日,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提名审议阶段。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Migratory Bird Sanctuaries Along The Coast Yellow Sea-Bohai Gulf of China(PhaseI) )作为该阶段第一个项目被提名审议。当地时间11:31(北京时间15:31),随着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部长加拉耶夫一声锤响,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4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周志华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但是荣誉,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中方将一如既往地按照公约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要求,通过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综合管理,保护好、管理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这一大自然给予全人类的礼物。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具备森林、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包括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段与东沙实验区,条子泥地区,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数千年来,大量的河流泥沙与洋流相互作用,形成潮间带泥滩和独特的径向沙脊。黄河、长江及其他河流(鸭绿江、淮河等)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和养分,堆积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连续泥滩海岸。泥沙堆积和大陆架下沉的动态过程仍然继续塑造着黄海海岸的地质景观和生态系统,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多样化、最肥沃的海岸之一。

第一期遗产地的两个组成部分位于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区域。这两个组成部分代表了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突出了沿海景观异常动态变化背景下植物群落的演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第一期项目所在的江苏盐城黄海湿地有超过680种脊椎动物和500多种无脊椎动物,其中包括415种鸟类,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该区域为23种具有国际重要性的鸟类提供栖息地,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包括1种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5种易危物种。同时,这里还是世界上最稀有的迁徙候鸟勺嘴鹬、小青脚鹬的存活依赖地,也是中国丹顶鹤的最大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