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行业资讯

山岳型景区的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1979年7月15日75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徒步登上黄山之巅,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 以邓小平黄山谈话为标志,开启了中国现代山岳旅游改革发展的新纪元。

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各类景区3万家左右,其中5A景区只有302家,仅占1%,5A景区中有86家为山岳型景区;截至2019年全国A级景区有12402家,而3A级以上景区有3000多家,这其中有1000个以上是山岳型景区,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国务院公布的9批次244处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山岳型景区占了100多处,占比达到45.2%,接近半数;到2020年7月,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总数为41家,其中山岳型或者含山岳的有25家,占60.9%。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其中山岳景区占比达12家。

3.png

一、山岳的概念

1、山的定义。

由于地壳运动,经受河流切割等因素而形成的高耸部分。按照高度大致划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丘陵。一般认为,主峰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的为高山,高度在350米至1000米之间的为中山,主峰在150米与350米之间的为低山,再低于150米的则为丘陵。

2、以“字”解义看山岳。

山是个象形文字,是三座连绵山峰简单的象形。“嶽”,古代繁体岳字 ,特指高大的山峰。《诗经》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因泰山于五岳独尊,因此“岳”,最开始专指泰山,后来逐渐扩展到五岳名山。

“嶽”绝不再是简单的山,应该是对固化的自然山脉的人文解放,是对束缚于山廓自然审美的心理挣脱,是站立在自然高度之上的文化思考,是高于自然山岳的文明形态。它表达了一种对山“超越”的不羁取向和渴望,呈现出强烈的对山即尊崇又挣脱的复杂矛盾心理,已经升华到了至高的哲学乃至宗教层面。

我理解山岳应该有两个高度:一是自然的至高峻极;二是文化的至高峻极。二者缺一则不能称为山岳。

古人对山岳的高度和体量仅仅是一个“凭直觉”的心理感受,没有绝对数值的标定。

2.png

3、山岳景区具备的特点。

现代意义的山岳景区拥有五个特点:一是山体规模大;二是景观资源具有原生性、垄断性和排他性;三是具备累积性特征;四是现代人的打造;五是具有明确的边界。

这五点是山岳景区完全而必要的条件,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4、山岳景区景观资源的属性。

(1)原生性;(2)垄断性;(3)稀缺性;(4)优美性;(5)不可再生性;(6)不可移动性;(7)景观集合性;(8)社会公共性;(9)可开发可利用性。

二、山岳景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发展中出现的短板

(1)社会舆论层面出现把山岳景区看成了单纯“赚钱”工具的倾向,给景区大规模投入和运营带来压力。

(2)“千山一面”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

(3)北方山岳景区鲜明的淡旺季给运营带来了尴尬和困难。

(4)单一的门票经济再加上文化衍生的艰难,使景区收入出现瓶颈,呈现出天花板效应。

(5)单一的观光产品导致在旅游业细分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6)观光旅游回头客少的问题使景区市场开发经费支出占比过高,影响了投入的有效回收。

(7)老景区创新乏力,二次消费始终难以突破。

(8)所有山岳型景区深度开发与资源的原生性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9)山岳景区开发理论研究滞后,新景区开发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导致政策层面相对开发活动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景区的创新发展。

(10)体制机制因素时常造成专业人才和理论研究成果的流失与断档。

2、对山岳泛化和俗世化理解的问题

从山岳源头看,在传统观念中,只有三山五岳这些著名山岳才能称得上景区,其它山难以望其项背。随着上世纪八零、九零年代像一批自然风光景区的异军突起,人们对观光旅游特别是山岳旅游又有了新的认识,赋予了时代特色。

目前,在新一轮旅游开发的热潮中,作为观光游的重要载体,山岳景区开发又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大家蜂拥而起,跑去全国各地圈占好山好水。这就难免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但社会上包括旅游业界,由于对山岳景区概念理解的偏颇,竟然出现了唱衰山岳观光旅游的声音。

人们对山岳景区的概念比较模糊,甚至认识上出现了偏颇,典型的表现是抛开资源的垄断性、排他性和原生性,把山岳与普通山地等同看待、混为一谈,出现了对山岳景区泛化和俗世化理解的严重问题。


微信图片_20210402161016.png

一些人忽视了山岳景区的五大特点,尤其是对景观资源垄断性、排他性和原生性的特点给予矮化,人为降低了山岳的标准,由此而造成了投资和产业方向的误读与误导,贻害无穷。

虽然放眼全国,垄断性的、一流的观光资源几乎被瓜分殆尽,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了观光资源。由于过去交通条件的制约,部分远离城市、地处偏远的深山区,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奇山异景,其中不乏绝品级的资源。应该明确,不仅一流的资源能够打造成一流的景区,二流的资源通过一流的打造同样能够成为一流的景区,三流的资源经过一流的打造也能够成为区域性的好景区。

三、新时代山岳景区的发展走向

(一)永远的观光游

1、“过时论”站不住脚。

观光游永远不过时:一是资源不过时。二是产品不过时。魏小安先生讲:“对于观光类的垄断性景区来说,没有周期性的问题”。 三是观光游的方式不过时。四是经济方式也不过时。五是“人”永远不过时。铁打的景区流水的人。游客到一个景区观光往往一辈子仅去一次,但爷爷游了,儿子游,孙子游,这些人对景区永远是“新人”。

2、“低级论”没有道理。

观光游与休闲游、度假游是并列的旅游业态方式,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只存在谁先谁后,谁大谁小的比较。把观光游说成是落后的、低级的旅游方式,是没有道理的。不但没有道理,还把问题搞混淆了,弱化了观光游的作用,夸大了休闲度假的力量。最理想的组合搭配方式是,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业态互补,相得益彰。

我们的结论是,观光游处于先导位置,各类景区依然是大众旅游时代满足观光和本地人需求的基本载体,在所有旅游方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龙头带动作用。

3、“价格论”需要平衡。

门票价格过高的问题近几年广受诟病,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出台政策进行干预。门票价格过高或过低以及免费的讨论,大家各执一词,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可以了。天下哪里会有免费的宴席,免费是对消费者说的,但不论谁来提供产品肯定是要买单的。如果景区长期处于亏本状态,不仅产品品质会严重下降,甚至还会走向没落和倒闭。现实情况是许多景区经历了新冠肺炎的沉重打击,已经难以为继,失去了门票的支撑景区不知道怎么去活。

在当前情况下,门票经济恐怕在相当长的阶段仍然是维持景区运营的主要收入来源。景区收费还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如果强调其公益性,那么除了景区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政府当然要科学测算景区的投资运营成本,在配套政策上予以保障,寻求一个门票价格和社会消费心理的平衡。应该研究出一个成本核算和补贴的测算办法,以客观理性思维、科学态度来对待民众的诉求和企业的诉求,实现景区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山岳型景区的发展趋势

所有产业趋势是最重要的,谁把握了趋势谁就把握了主动权,就拿到了未来市场的金钥匙。山岳景区受到管辖面积、单一业态、运营惯性、游客审美等因素的影响,求变非常困难,但目前也呈现出了一些变的苗头,呈现出了倾向性的趋势。

1、二次消费趋势。

尽管景区的二次消费非常困难实现,但也是方向性选择。上述讲到,单纯门票经济时代越来越受到抵制,提高景区综合收益的途径不是很多,创意文化衍生品,引导二次消费,是必须进行刻意突破的艰巨任务。

2、浸润式生活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山岳景区的审美需求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山岳景区产品也需要更新换代,换代的关键词是注入生活元素、营造生活氛围。

一是要给游客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当游客置身景区时,总能找到新奇感、找到自己如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品级,找到在城市空间中找不到的元素,找到家庭空间难以企及的东西。

二是给游客丰富的生活。山岳景区虽然强调冷感,但在特定区域内要给游客尽量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让游客享受可参与、可互动的浸入式的生活化的体验内容。

未来的山岳景区,一个释放美感的平台,一个承载情怀的场所,一个体验快乐的地方。

3、复合型发展趋势。

(1)拓展山岳空间,盘活周围山地,创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和新的盈利模式。

应该看到,所有山岳并不是孤立存在,往往于绵延山脉之上而鹤立鸡群,在其周围分布着许多中山、低山、丘陵,还有河谷盆地。如果我们放大山岳的概念,试用一下现代的流行语“大某某山”,再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以山岳景区为龙头带动,以山地为承载平台,走出一条山上观光、周围山地和山下休闲、度假的复合型旅游发展之路,可能是最佳选项。

(2)实施景城融合,构建“绿岛”“星座”,打造版块式的生态高地。 

“绿岛”是一个相对概念,是针对整体大环境不够理想而提出来的,是用生态高地的理念,将特定版块打造成在生态建设、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远远高于周围环境的区域概念。

生态绿岛的标准起码包含六个方面: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健全,空气清新、水体洁净、气候宜人,经过人工整理和重构;

二是交通区位优越,在大中城市周边,自身是风景名胜或依傍风景名胜,可出入行很好;

三是公共基础设施完备优良,自我配套能力很强;

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安保、购物、餐饮、康体、健身、娱乐、金融、物业等各项保障都是一流水平;

五是人文关怀到位到家,不仅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而且软性服务,有家一样的温暖;

六是政策宽松。

生态绿岛的理想状态是实现生态、形态、业态、文态、情态“五态交融”。

生态绿岛带有理想化的“桃花源”情节和“乌托邦”倾向。

生态绿岛的构建和胜出有多种路径,根据具体胜出的方式和途径不同,我们将其划分为六种模式:

创新引领,精品路线,高端胜出。

抱团取暖,聚集发展,版块胜出。

体强力大,自我配套,雄霸胜出。

业态互补,全时全业,要素胜出。

生态高地,绿岛效应,星座胜出。

政企互动,全民参与,整体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