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行业资讯

探寻保护地治理与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新路径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自然保护地治理中涉及大量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问题,我国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与自然保护地治理中的各项改革密切相关,当前探讨保护地治理与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正逢其时。”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委员会秘书长周红斌表示。

5月27日,“保护地共享”系列研讨活动启动,将聚焦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与社区相关的关键命题,包括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野生动物肇事影响、社区新型发展模式等具有探索性和复杂性的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形成促进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相关政策及管理工作的完善与优化提供决策参考。其中,第一期研讨聚焦保护地治理与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理顺自然资源权属关系,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夯实制度基础。自然资源属于谁?由谁来监管?如何根据自然资源不同的属性和特征,统筹推进、分类对待,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如何建立全面有效的规划管理制度?这些问题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各界普遍关注的命题。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对话中,国际社会倡导建立30%的陆地和30%的海洋的保护目标的雄心,这显示出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解决全球环境危机中的重要性。而保护地要实现保护面积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社区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中国林学会秘书长陈幸良认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自然资源资产实现形式,解决权利交叉重叠、缺位遗漏及权能不完善等问题,是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回顾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进程,强调自然保护地治理的一大问题是交叉重叠破碎化严重。近5000个自然保护地存在区域交叉和空间重叠的情况,约占全国自然保护地总数的一半。在未来的保护地建设工作中重点要进行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保护地立法,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建立全民参与的共享机制,引导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等。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温亚利认为,自然资源兼具有物质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要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实现过程予以通盘考虑,推进形成“资源利用—资源生产加工—资产经营收益—资本经营收益”逐步升级的价值实现模式。鉴于自然资源的权属具有多样性,特别是有为数不少的自然资源为集体所有,在保护地建设过程中,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完善政策与财务制度、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创新,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谢屹表示,自然保护地所在地区的社区面临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能不足等多重条件,加之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使得这些社区产业难发展、生活难富裕,难以共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产生的成效。支持社区发展、让社区居民共享保护成果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才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自然保护地规划处副处长张天星介绍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从规划到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创新举措。包括在国家公园划定之初就统筹考虑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区域保护管理状况、保护与发展协调,以及与国家、地方空间规划的相互协调。在建设管理中实现了生态搬迁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置换新模式、国家公园执法派驻双重管理体制、范围边界校核、国家公园GEP核算、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以电子围栏为标志的智慧国家公园建设等多项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