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行业资讯

断桥垂柳变断桥月季?西湖回应

来源:杭州日报 红星日报

这几天,杭州西湖旁几棵柳树的命运牵动不少人的心。记者了解到,与白堤接壤的北山街圣塘段正开展沿湖绿化提升、道路铺装改善。其间,北山街断桥东侧至保俶路口间约百余米长势衰败的7棵沿湖柳树被迁移,并换种成月季。

有网友表示,无论是“钱塘风月西湖柳”,还是“西湖十景”中的柳浪闻莺,柳树早已成为西湖的一个文化符号。“我有点想不通,柳树不是西湖边的标配么,为什么要弄走?”“没有了柳树的西湖,还是那个西湖吗?”

640.png

看到市民对“7棵柳树被迁移”反响很大,西湖景区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并于11日18:00发布了一则情况说明,表示景区将尽一切努力,将大家心心念念的柳树补种回来。

640-1.jpg

对于柳浪闻莺正在更换的柳树,景区也做出了回应。

据了解,2002年西湖南线综合保护工程,景区在柳浪公园门口种下了40多棵柳树,形成杨柳依依的景致。经过近20年的生长,随着树龄增长,一些树木受到病虫害侵扰,再加上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原本的柳树长势已不太好,断枝现象严重。

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状况、景区的生态景观,今年,西湖水域管理处对“老弱病残”柳树进行了一轮更新,仍旧是按照20年前的数量和树间距,部分补种、部分回迁。

“目前景观还在养护过程中,很多人觉得这里的柳树为什么种得这么密,其实20年前的景观就是这样的,到明年,这些柳树就可以恢复到20年前柳浪闻莺大门口‘柳树成荫’的样子了。”西湖水域管理处工作人员说。

西湖边杨柳换成月季 要读懂讨论背后的公共情绪

树木和人一样,“生病”了需要休息、治疗,这个其实并不难理解。但柳树与西湖的经典搭配所构筑出来的景观意义、文化意义已深入人心,公众对于西湖旁几棵突然不见了的柳树的担心,并非小题大做。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柳树从来就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比如,冬奥会上“折柳送别诉说中国式浪漫”的一幕,就是对柳树人文象征意义的生动阐发。具体到杭州西湖,它与柳树的搭配,同样承载了许多文化历史记忆。即便没有去西湖身临其境感受“柳浪闻莺”的意境,相信不少人都多少熟悉几句与西湖杨柳相关的诗句。比如,很多人从小就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之类的名句朗朗上口。

有网友在相关新闻下留言:“一株杨柳一株桃,才是杭州西湖”“柳树才是西湖的灵魂”。不夸张地说,西湖与柳树在文化意义上是一体共生的。没有了柳树——哪怕它已经遭受病虫害影响,在很多人看来,西湖也注定会少一份韵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次“月季换柳树”引发的公共讨论背后所对应的公共情绪。这背后的逻辑和价值主张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承载着公共情感的景观植物,看似只是一草一木,却需要小心处置。因为在城市、景区更新的过程中,市民情感、历史文化记忆以及审美偏好,都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在程序上,涉及公共情感和利益的事务,也应该引入必要的公众参与,事先做好告知、解释工作,或是征询公众意见。

就拿这起事件来说,西湖边部分遭受病虫害的柳树若不得不替换,要是提前向社会作出告知,并就哪种植物才是最好的“替代物”征求社会意见,相信公众的反应就完全不一样了。说不定,还能留下一段“共治”的佳话。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看,这次事件无疑再次提醒人们,关乎公众情感和利益的事务,务必要以“公共”的方式来进行,多一些“问计于民”。当我们谈历史文化保护,谈尊重城市的历史脉络,首先也必须是尊重人的情感需求和文化认同,不能偏离这个价值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