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帐篷真能带来诗和远方?露营火了,问题来了
来源:红星新闻 法制日报
“露营”,无疑是当下最火的话题。
在这个“五一”假期,露营在各大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到历史峰值,露营相关产品的预订量更是高出往年几倍。根据携程最新发布的《春季出行趋势报告》,近期携程站内露营产品搜索量环比增长超过80%;3月至4月出行的露营产品预订火热,预订量环比增长120%,其中亲子出游占比45%。去哪儿大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露营相关产品(住宿、出游)的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飞猪平台上,“五一”露营订单量环比增长超350%,杭州、成都、广州位列热门露营客源地全国前三。
为何露营经济火了起来?
呼伦贝尔学院讲师张婧分析,受疫情常态化防控影响,周边游和自驾游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而露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周边”和“自驾”的特点,满足人们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
华安证券发表的研究报告称:“随着疫情反复和居家时间延长,人们对户外活动的需求愈发强烈,户外活动能有效满足人们所必需的社交、生理和情感需求。”
“露营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尤其是亲子露营,有利于提升家人亲密感,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露营又可以提升交通、餐饮等旅游相关的消费。”张婧说。
露营有多热?网友:“整个朋友圈的人都在露营”
“五一假期,朋友圈的人几乎都在露营。”刚结束一场露营的郑阳(化名)发出感叹,现在玩露营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现,不少网友反映,“五一”假期各大营地爆满,热门营地早已被提前预订。
5月4日,成都一家网红营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五一”期间的营地提前半个月就被预订光了,假期每天接待顾客都超过400人。
除了专门的营地“一席难求”,就连公园里的草坪也挤满了露营的人群。“如今公园露营地的密集程度,堪比夏天游泳池下饺子的盛况”,一位网友发文说道。
可以看出的趋势是,露营正在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两年前,露营主要针对的是热爱户外运动的驴友群体,但现在,露营的门槛变低了,不需要非常专业的户外知识,普通大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更像是一种休闲、旅游和社交活动”,有着11年户外运动经验的刘畅(化名)对记者表示。
露营的风潮并不是突然刮起来的。自2021年开始,露营市场就有了“爆发”的趋势。
从小红书平台得到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小红书上露营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746%;2021年“五一”同比增长230%;2020年“五一”期间搜索量同比增长290%。这意味着露营热度连续第三年大幅增长,且呈现加速爆发的态势。截至目前,小红书上有关露营的笔记已超过370万篇。
营地是门好生意吗?赛道玩家:毛利率高达70%,2-3个月就能回本
露营话题热度攀升背后,这个行业也正成为新风口。
从露营营地运营,到露营设备制造,再到露营营销平台,新玩家们正扎堆涌入。集野公社俱乐部创始人阿永是2021年4月“入场”的。
阿永告诉记者,自己是从民宿转向“露营”赛道,“因为疫情原因,民宿生意下滑,而露营与民宿有相通性,我们可以将民宿积累的服务经验转到露营上来。”
短短一年的时间,阿永已经将营地扩张到了南京、苏州、嘉兴三个城市。
建设营地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花费。阿永列举称:一般低端营地费用在20万-30万,中端30万-50万,高端50万-80万,轻奢则是80万-100万。“其实跟民宿一样,从低端、中端、高端,投入不同,提供的服务和体验也不同。”
阿永表示:“建设营地的花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地上基建和地下基建,地上包括停车场、接待区、营地区、厨房、厕所淋浴区、仓库和露营装备;地下则包括电路、给排水等。”
相比动辄几十万的营地成本,营地的盈利能力也不容小觑。阿永告诉红星资本局,精致露营的客单价在200-500元之间,毛利率高达60%-70%,投资回报周期也比民宿要短,旺季时2-3个月就能回本。“我了解到的单体营地有年营业额在500万以上的”,阿永称。
如此背景下,露营场地运营市场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进入。有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共有超过3万家露营地企业,2021年新增超1.5万家露营地企业。据央视财经报道,仅2022年1-4月,我国已有超7200家露营相关企业成立。
露营场地运营市场规模也同样可观。一组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0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从77.1亿元增至168.0亿元。2021年露营营地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至299.0亿元,到2022年更是有望达到350亿元的规模。
不过,在火热的市场面前,营地运营的“短板”也同样明显。
在成都经营着两家营地的王欢(化名)告诉记者,露营营地其实也是“看天吃饭”,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都是淡季,一遇上暴雨天气只能停摆。
阿永则认为,现在露营产品同质化严重。他判断,过了2022年国庆假期旺季,会有一批没有创新能力的营地运营方被淘汰。
配套设施未能跟进,露营素养有待提升
然而,在露营经济迅速升温背后,露营爱好者在现实中获得的可能不完全是幸福。
记者调查发现,“露营热”背后的软硬件设施并未跟上,比如部分露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处理、卫生间修建、明火烧烤等问题引发关注,此外帐篷搭建、户外防护、应急管理等知识也未得到普及。
对于广东省深圳市居民赵鸿来说,今年4月初的一次郊外露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露营之前,赵鸿特意做了很多“功课”,千挑万选看中了一个位于郊区的“网红”露营地——荒野静谧,环境优美,可以随意搭帐篷,无需场地费。可当她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后,一下傻眼了:不但要交50元场地费、20元停车费,而且这里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没有卫生间,其他游客产生的垃圾也无人清理。
赵鸿的经历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景点并不具备露营条件,部分露营地的规模和品质参差不齐,帐篷搭建、户外防护、应急管理等知识也未得到普及。
此外,一些露营爱好者也存在不规范行为,比如有人为了“逃避”露营地的相关费用,选择在风景不错的地方随意停放房车,或是在禁止露营的公园绿地、海滨草坪露营,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在有明确禁止露营标识的地方露营肯定不合适。”张婧说,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如果因此造成污染或者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应该承担赔偿损失、消除妨害等责任。根据危害对象、方式、程度的不同,露营人可能还会承担刑事责任。
在辽宁理工学院副教授贺晓娇看来,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模式,露营行业评定标准尚未完善,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成型,而消费者也未养成良好的露营素养,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导致“竭泽而渔”。
出台露营行业标准,建立分级管理体系
对于火爆的露营潮,应该如何进行规范?
多位受访专家建议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既要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要考虑公园绿地的承载力,通过合理规范的举措,来保护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面对游客高涨的露营需求,相关部门一方面应积极盘活闲置的公共资源,合理规范用地,利用水域、森林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露营地以增加供给,同时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做好流量引导,避免人员扎堆和路途拥堵。”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齐晓波说。
此外,齐晓波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汽车露营地、帐篷露营等不同类型的露营行业标准,对卫生条件、旅游安全、配套服务等进行规范,全面提升露营行业的合规性;对个别有损环境文明、有碍环境卫生、有损文明形象的人与事,及时进行约束和管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协调当地旅游综合执法部门对“随意停放房车”“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抓拍,并予以曝光。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针对露营行为,已有多地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上海市出台了《经营性帐篷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对帐篷营地的经营基本条件、营地建设和游客的基本服务、特色服务、配套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湖南省出台了《露营活动组织服务规范》,规定了露营活动组织服务的总体要求、前期组织、目的地服务、安全管理、服务评价等。
但记者采访多位露营爱好者时发现,他们对于这些政策规定知之甚少。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法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旅游政策法规中心副主任王天星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科普野外露营安全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公众重视户外安全。
从露营地管理来说,张婧认为,营区应该建立相对完整的分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制定天气和特殊环境的预警机制,为露营人员提供露营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商家应该严格遵守露营相关规定并合理管理好游客,还要增强景区的安全性,多设置一些应急物资和露营区,满足游客的需求。”贺晓娇说,未来露营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稳定的业态,但其面临的挑战也有很多,如露营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较大,在冬季难以开展,露营管束相对比较困难等,因此稳定露营业态不仅需要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规定,还要发挥法治功能,各地区积极落实政策、完善规定、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