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行业资讯

随意刻划,就该依法严惩!

来源:人民旅游

2021年7月11日,一男子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铜仁梵净山游览时,使用登山杖在贵州省级文物“梵净山金顶摩崖”的石壁上刻划。

这种不文明行为,引发其他游客的批评。随后,视频经过网络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一案件,一审判决该男子陈某,支付各项修复及赔偿费用共计12万余元。

案件审理

公益诉讼起诉人杨俊表示,被告陈某使用登山杖,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新金顶刻划“丽水陈国”四字,对梵净山的景观美学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价值损害,损害了社会公众享有的世界自然遗产生态环境权利;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文物部分破损,损害了社会公众享有的精神文化权益,被告陈某的刻划行为违反社会公德。

庭审期间,被告陈某承认了自己不文明的刻划行为,并当场多次表达了歉意。

法庭判决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证据,江口县人民法院当庭作出判决:被告陈某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支付文物修复费、修复方案设计费、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金,总计12万余元,并在国家级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梵净山为何如此珍贵

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超过95%,在这片茂密的丛林里,生活着超过7100多种野生动植物,其中包括独有动物物种黔金丝猴,植物活化石珙桐等珍稀物种。科学家们先后在山上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

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保存完好的生态体系,梵净山被誉为承载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动植物基因库”。

梵净山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201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同时,作为武陵山脉的主峰,亿万年的地质演变赋予了梵净山独特的景观。

梵净山的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对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山间古刹在明清时得到不断修复与重建并传承至今,山上还保有明代敕赐碑、僧塔、摩崖石壁等历史文化遗迹。1982年,梵净山金顶古庙建筑群被列入贵州省文化保护单位。

梵净山周边居住着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下,传统民俗和古老传说如同山间蓬勃的草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随意刻划就要依法严惩

在无比珍贵的摩崖石壁上刻字,必然会对文物和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经专业机构鉴定,此举造成文物“部分破损”,对梵净山的景观美学功能和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12万余元赔偿款包括了文物修复费用、修复方案设计费用、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款等项目。

在旅游景区刻写、涂抹“到此一游”等字迹是不文明行为,虽然满足了当事人的炫耀欲望,却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和美观,影响到其他游客的正常参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3条规定,以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按照具体情节轻重,处以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同时,旅游部门还会依照相关规定,将其列入旅游“黑名单”,实施联合信用惩戒。

近年来,我国多地对破坏旅游景观、文物等不文明行为依据法律作出了惩处。比如,江西三清山岩柱被登山者攀爬钉入26枚岩钉,造成不可逆伤害,且无法修复,法院对3名违法者判罚600万元,并处以有期徒刑。北京、河北等地发生多起违规在长城涂鸦、刻字的案件,涉案游客收到罚款、行拘等处罚。这些案件曝光后,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

此次法院的判决,刻一个字3万元,让当事人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付出“疼到肉”的代价,不仅彰显了法律威严,展现了法律护航生态文明的力度和决心,也是对文明旅游常识和底线的再次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