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 万物和谐共生的家园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奋进新时代
自然保护地是中国最美的自然瑰宝。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设立生态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在国家强化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政策推动下,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不断加快自然保护地顶层设计,加强整合优化和保护监管,推进中外合作及宣传,2021年更是频频发力,让自然保护地之美更加炫目多彩。
九寨沟 翠海
推进顶层设计构建新格局
自然保护地建设好不好、快不快,顶层设计最关键。
2021年,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加快推进顶层设计构建,明确路径,形成新发展格局。
贯彻落实《“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涉保护地司目标任务分解表,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表。
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进程。《自然保护地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制修订被纳入国家林草局立法工作计划。加强自然保护地立法体系和基本制度研究,起草形成《自然保护地法(草案第三稿)》《自然保护区条例(修改稿)》《风景名胜区条例(修改草案)》《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制定并印发《自然保护地监督工作办法》。
组织编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谋划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系统布局。高度重视国家重要战略区域自然保护工作,组织编制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青藏高原等3个重要区域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方案。
化解冲突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
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意义重大,通过整合优化,可以科学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边界不清、多头管理、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等现实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将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相应的自然保护地,可有效拓展生态空间,做到应保尽保,为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奠定基础。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严。2020年底,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完成了第一轮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和审查工作,摸清了自然保护地底数,识别了保护空缺,整合了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提出了矛盾冲突解决方案。
2021年,按中央新的指示要求,国家林草局配合自然资源部开展“三区三线”统筹试划工作。同时,组织10个调研复核组对山西等13个省(区、市)的4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矛盾冲突调整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部署各地进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回头看”。
保护修复让自然保护区更纯净
为让自然保护区成为保护的净土,自然保护地管理司2021年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台账,批复了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批复了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公布了黑龙江东方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区划。国家林草局安排资金15亿元,大幅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能力建设。目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逐步开展,监管能力逐步提升。
落实“放管服”,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筑设施审批委托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实施,及时纠正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事项。组织专家对各省受委托开展实施的许可事项进行现场考察,开展事后监管。
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自然保护区建设。支持在云南会泽黑颈鹤和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电子围栏试点,积极推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项目实施。与百度等单位合作探索推进电子地图建设。
启动全国自然保护地网上培训平台。截至2021年11月,已经录制课程104节,系统注册人数达2.88万,累计学习时长22万小时,学习人次达28.2万,并在培训平台开展“社区共建直播月”活动,推动自然保护区社区共建能力提升。
提升国家自然公园发展质量
党和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来,伴随着新增自然公园政府管理职责与职能转换,国家级自然公园建设走向了优化整合的新阶段。
规范评审制度。与相关主管司局研究修改《国家级自然公园统一评审标准指南》等规范标准。
摸清了自然公园家底。梳理现有国家级自然公园的数量、面积等,形成《2020国家级自然公园数据统计手册》。统计汇总全国风景名胜区基本情况和人为活动情况数据。
推动风景名胜区改革发展。审查了39个总体规划、24个详细规划,并完成其中8个详细规划的批复。
推动国家地质公园保护与管理。督导整改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违规开采和建设。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地内地质遗迹管理的通知》,对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内地质遗迹保护,切实抓好国家地质公园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地质公园建设活动提出要求。新批复命名陕西汉中黎坪国家地质公园。
推进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审批了青岛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完善海洋公园数据库建设。
科学监测立标准建平台见成效
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金,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引导自然保护地系统化布设红外相机,指导自然保护地开展定期巡护监测,利用数据采集App收集数据,提升管理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在黑龙江、云南、湖北、辽宁、福建等12个省(区、市)自然保护地范围内新增红外相机超过1万台,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为管理、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立标准,组织编制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拟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制式的监测设备和信息传输网络,争取将更多的监测信息纳入感知系统,更好地展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目前正在湖南、湖北等省多个自然保护区开展试点。
建平台,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建设。国家发改委批复专项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建设,主要用于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施的采购,监测平台分国家级、省级和保护地三级架构,为全国的保护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巡护提供数据存储和技术支撑服务。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平台软件框架,收集了300多个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资料,并纳入数据平台。
建基地,建立高黎贡山等野外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基地。争取支持,在湖北、湖南、云南、内蒙古等省(区)选择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暨野生动物红外相机标准化监测试点。
监督管理坚决纠正查处突出问题
强化对自然保护地的监督管理,查清问题进行督导督办。
开展了4个批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和4个批次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分别发现疑似问题点位2018个、124个,要求省级主管部门组织实地核查,督促整改。
持续推进“绿剑行动”整改验收。对未完成验收销号的湖南小溪、广东南岭、广东象头山和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下发加快推进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
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中国海警局与国家林草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碧海202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生态环境部与国家林草局等7部门印发《关于联合开展“绿盾2021”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的通知》,水利部与国家林草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水电整治分类工作的意见》,指导督促自然保护地落实长江禁捕退捕等工作。
对第二轮第三批、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自然保护地问题,建立清单制度,督促整改。对中央环保督察通报的典型案例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广西凤山地质公园、湖北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等问题,以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涉自然保护地突出问题等30余项重点问题进行督办。
中外交流展示中国形象
2021年10月8日,中宣部联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出席了白皮书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参与中法“政策对话合作2021年工作计划(草案)”会议、“中国生物多样性基金年度战略与监督会议”并作主旨发言。推进中德非(洲)自然保护三方合作项目。支持赞比亚建立“绿色名录保护地”项目及EAGL专家组的相关工作。就中德非三方自然保护地二期合作项目方案展开交流与沟通,并正式立项。参加了由生态环境部与欧盟共同主办的第七次中欧生物多样性研讨会会议以及第二次中新(中国-新西兰)林业政策对话会等。
参加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环保分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及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第十五次会议,向俄方介绍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
积极落实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湖北神农架、武陵源、三江并流、中国南方喀斯特4项世界自然遗产的决议。推进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加强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合作协议。下发了《关于加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组织有关单位参加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线上会议。中国龙岩地质公园微电影获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电影节评选第二名。按照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秘书处反馈要求,完成各有关公园的世界地质公园项目申报,以及提交2021年度中国克什克腾、雁荡山、香港等9处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进展报告。
继续推进GEF项目实施。持续推动“白海豚项目”和“河口项目”等涉海国际项目的组织实施,提升海洋公园的规范化建设和保护管理水平。
宣传教育传播理念引领风尚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社会保护自然、和谐发展的风尚。
组织了自然保护地监测视频征集活动,共收到247个自然保护区提交的野生动物视频素材累计超过100TB,被《秘境之眼》采纳、播出355期,传播总触达6.76亿人次,在“央视一套”微博、微信、秒拍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累计覆盖超3.6亿人。在央视频App推出白头叶猴、河狸等8路慢直播,首推VR长、短动物纪录片及“乐在秘境”“爱在秘境”“奇在秘境”等精彩视频4.6万余条,总播放量达1810.1万。
配合做好“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工作,组织开展了“秘境之眼”精彩视频评选活动。在往届评选活动基础上增加了面向自然保护地的“我为野生动物代言”和直击G拍视频等全新宣传方式,以更生动、多维角度呈现自然保护地,活动总视频点赞数达4.87亿次。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评选,评选结果在国家林草局微信、微博公众号同时发布,新华网、新华号、央视一套、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封面新闻等36家新闻机构的融媒体进行了转载,当日仅新华号的阅读量就突破150万人次,总量超200万人次。会同江苏省林业局、盐城市人民政府举办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组织举办“世界海洋日”活动并参加自然资源部“2021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亮点聚焦
国际盛会 展示中国贡献中国力量
——为全球生态保护注入“绿色养分”
2021年,两大国际盛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第4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分别在我国昆明市和福州市举行。会议期间,充分彰显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世界遗产地所作出的努力,为全球生态保护注入“绿色养分”,展示了中国贡献和中国力量。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15日在中国昆明市举行。
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极大地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
习近平主席宣布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引起极大社会反响。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在2021年初考察会议筹备工作后表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国能为世界提供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几十年来,我国林草部门不断加强对大熊猫、亚洲象、长臂猿、朱鹮、苏铁、木兰等珍稀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繁育,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持续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
围绕COP15召开,国家林草局在筹备及谈判、宣传和发动,展示成果和组织平行活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努力。
关志鸥局长率局代表团参加了大会。国家林草局完成了多个大会成果性文件的意见征求及函复工作,先后7次会同16个司局、单位对《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等3个大会成果性文件逐字逐句审议,提出修改意见100余条,大部分意见得到采纳。
配合做好大会宣传。为配合做好大会线上中国馆展示工作,从各方征集了林草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材料和精彩图片。2021年9月30日-10月30日,在北京植物园举办“全国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展”,集中展示我国林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近10家国际NGO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参加。截至活动结束,共有近30万人次参观展览。
办好大会平行活动和专题论坛。推荐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院、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参与承办“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两个专题论坛,组织国家林草局专家作了题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理念与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实践”的报告,全面介绍我国生态修复、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就。参与承办的“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专题论坛深受欢迎,线上有超过70万人次观看。
推动文明互鉴 共护遗产瑰宝
2021年7月16日-31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福州市举行。本届世界遗产大会站在新起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互通有无中凝聚共识,在文明互鉴中共护瑰宝。
大会集中审议了各国提交的申遗项目、现有世界遗产地的保护情况等19项议题,重点审议了36个世界遗产新申遗项目,3个现有遗产地边界重大调整、16个边界细微调整和258个保护状况报告。我国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通过边界微调的方式,将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范围。
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月16日晚,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式在福州市海峡艺术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并致辞,UNESCO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等国际机构官员在线出席。国家林草局局长关志鸥、时任副局长彭有冬、副局长李春良出席了大会。
国家林草局为此次会议在多个层面作出了努力。
会前,局长关志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遗产》杂志中国特刊上发表题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署名文章。
主办了“世界自然遗产与生物多样性:滨海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世界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协同保护”两场边会,展示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显著成就。
时任副局长彭有冬、副局长李春良分别出席两场边会并致辞。两场边会共邀请相关部门代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各省林草部门人员、国内外自然遗产及保护地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参加,采用线上视频和线下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题研讨和经验分享,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成就,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
按中国政府代表团的统一部署,国家林草局组织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代表中方在大会上就气候变化及韩国滩涂申遗两项议题进行发言。
参与筹备“世界遗产在中国”主题展览以及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等,扩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