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世界遗产

在生活中感受世界遗产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所小学的“世界遗产大会”

2021年5月的一天,我来到北京光明小学,与几位老师讨论设计一门跨学科主题综合课程。这门课是要模拟世界遗产大会现场,让学生们扮演大会上的各种角色,还要专门模拟某个中国项目申遗的过程。老师们在此前做了大量功课,包括坐席如何安排,陈述和决议的程序,甚至大会上不同类型代表的证件应该如何设计,事无巨细皆一一确认。课程也收获了极佳的效果,孩子们的表现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严谨专注又生动有趣。

这件事给我感触很深。即便是在我所从事的文化遗产行业内,对世界遗产大会具体程序有专门了解的人也很少。通过在小学课堂里开展模拟世界遗产大会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懂得守护中华文明,也是告诉他们如何了解国际规则并拥有全球视野。

小学课堂里的模拟会场,好似2021年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热度体现。这次活动两个月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和线上同时召开。这届大会创下了多项纪录——两年积累的议题合并在一次会议上讨论,是第一次线上大会也是会期最长的一届。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大会上顺利申遗成功是最被关注的成果;而对中国的“遗产人”而言,成功举办此次大会以及发布的《福州宣言》,则是中国对世界遗产事业的重要贡献。

气候变化与遗产保护受关注

如果对身边事物稍做观察,就会发现世界遗产这项事业早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成为全球公共领域最常反思的话题。“气候变化”不断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世界遗产。虽然疫情最直接影响的是遗产地收入,构成了对旅游业的挑战;但如何在更大尺度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联,则是2021年夏天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不得不面对的更大话题。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因气候变暖、水质变差,再加上开发项目的延续性影响,导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大会上建议将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态系统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气候变化不仅关乎自然,也密切关联着现实世界。在2021年底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期间,专门召开了探讨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边会。几乎同期,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主办了“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全球联合会议”。这是全球范围内以气候变化和文化遗产为主题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上探讨了“气候变化与知识体系:文化、遗产和气候变化的系统性联系”“气候变化及影响:文化和遗产的损伤与适应”“气候变化与遗产解决方案:文化和遗产在另类可持续未来和革命性改变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话题。将这一切说得通俗一些,便是人文的世界遗产无法独立于自然变化之外。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应对,也要努力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做贡献。对普通人而言,这些贡献是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对世界遗产工作者而言,这些贡献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更加节能与环保。

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积极践行者,我们对这一话题丝毫不陌生。中国的世界遗产也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同呼吸、共命运。中国的经历和经验,也不只属于中国,同样属于全世界所有为了文明存续而并肩战斗的人。福州大会举行期间,我国河南突发大暴雨,几乎所有缔约国在第一次发言时都会对此表示关切和慰问。这一刻,你能感受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世界遗产的力量已经跨越了国界,可以将人们共同的感觉、愿望连接在一起。

遗产保护衡量城市治理水平

如果说世界遗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相生相伴,那么城市便是最重要的见证者。保存城市历史记忆,是世界遗产自诞生之初便关注的内容。202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发布10周年,这份文件的背景是关注到无序的城市扩张对历史文物造成的破坏,所以不仅强调对个别建筑单体的保存,而是涉及城市肌理、社区生活、人居环境、历史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综合性事务。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也举办了相关主题边会。然而也恰在这一年,英国利物浦海事商城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成为第一个因历史城市景观保护不力而被除名的世界遗产项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为了在城市革新和历史保存之间探索平衡之道,一直努力观摩吸纳世界各地的保护经验。但是我们发现,即便是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并不比发展中国家少。除了利物浦外,威尼斯、布达佩斯、维也纳等著名的历史城市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中国一定要走出自己的保护路径。

中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中。我们的成长记忆、情感故事、工作经历,都已经融入城市发展运行的轨迹中。中国有140多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遗存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城市自身的文脉,而且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质感。如今,“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遗产保护也成为衡量各地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破坏自然环境和历史记忆的行为会遭到问责。让古老的遗产融入生命的活力之中,让城市和社区成为人们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空间,这才是“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的最真实呈现。

 (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世界遗产与文化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