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世界遗产

专家学者古城“论道” 共庆世遗泉州周年

来源:泉州网

7月19日,“世界遗产城市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来自世界多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此次线下会议选址世界文化遗产点“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里面的陈列馆进行,会议同时线上直播,众多网友全程参与观看。

1658732802040.png

现场签订合作协议

今年是泉州申遗成功一周年,恰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确立四十周年,泉州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城保护方法,为中国名城保护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将为走向国际化的泉州名城的规划设计及研究贡献力量。

研讨会上,多国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世界遗产城市可持续保护与发展》,以“气候变化条件下滨海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应对策略”“滨海历史景观对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亚洲城市化背景下滨海遗产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国际合作”“文明互鉴视角下的泉州世界遗产城市:特色与典范”4个议题方向进行具体论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副理事长姜波,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鞠德东,马来西亚槟城LAURENCE LOH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获得者Laurence Loh,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劲松等7位主题报告者针对会议核心问题进行阐述。

1658732838974.png

世界遗产城市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此次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亚洲遗产管理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泉州经验:古城保护提升的“泉答卷”

“40年来,泉州名城保护工作从点状保护,到片区保护,到如今的整体活态保护,探索出‘低冲击、微干扰’的微改造的泉州模式。”研讨会上,泉州古城办主任、泉州市文旅局党组书记李伯群作主旨报告时,如此总结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经验。

微改造 留住原住民

“泉州微改造的修复方式,突破了目前中国其他城市的街巷修复和改造方式,在了解居民生活和情感的前提下,建立了参与式和可持续再生的‘泉州模式’,激活古城,实现了居民和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义上的共生。”李伯群介绍。

过去的金鱼巷沿街狭小杂乱,几乎没有可以停留的公共空间。项目利用见缝插针式的绿槽和垂直绿化,营造出多处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使其从原来的狭窄杂乱,沿街几乎无绿化的小巷变得亲切宜人,具有闽南市井风情。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是泉州市在保存历史文化街区原貌方面的积极探索,是古城保护的重中之重。项目方案设计反复征求各界意见,在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再组织实施,获得了“2019-2020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二等奖。

此外,根据古城地形地貌、古城“一线三片”的保护结构及古城道路水系,将古城保护提升分为八个片区。2020年8月,启动新一轮的29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程,更是探索出了一条高效的项目推进路子。居住在此的居民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29条街巷市政及地面铺装任务。在街巷的改造提升过程中,培养了超过280名的工匠传承,使得传统工艺得以更好延续。

融文化 激活古城业态

以泉州市文旅集团为主要平台,充分利用国有资产盘活古城资源,西街游客服务中心、“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源和1916等业态项目建设,带动周边休闲业态集聚。复兴老字号与老记忆,扶持传统老牌店铺,出台优惠政策,如大上海理发厅、西街怀古堂等。引导老店按照对应“老店面”标识,经营同类型业态,如泉州书店、罗克照相馆等。引导在地已经流失的老字号回归,如泮宫卤面、清真饭店等。

以修代租,针对金鱼巷中业主无力修缮的闲置危房,采用“以修代租”的方式盘活改造。通过将修缮资金作为房租租金的方式,将业主空置的危房由“古城办”代为修缮。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古城办”通过与业主的沟通,对金鱼巷植入合适的业态功能进行整体性把控,闲置破损的建筑也恢复往日的活力。

通过街巷活化,植入相关业态并配套进行主题活动,激活古城街巷业态。通过主题的植入,也能同时吸引年轻人回流古城,感受古城魅力。截至2021年年底古城经营咖啡产品的门店已达144家。

铸IP 提升古城活力

举办泉州古城文脉赓续与国际传播沙龙,为泉州古城传经送宝,分享先进经验和好思路、好点子。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将就加强和改进“泉州古城”品牌推广、IP打造、国际传播工作开展合作。共同签署《品牌传播项目合作协议》,期待未来将古城的宣传推广进一步国际化。

在文庙、梨园广场等重要公共空间定期举办梨园戏、木偶戏、南音等公益演出,居民参与度极高。将南音引入中小学课堂已达33年,培养了超23万人,成为全国弘扬传统文化的典范。以打造“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为目标,通过活动、策展、节庆、话题、事件等多举措,持续提升泉州古城品牌知名度。通过新媒体开展内容与事件营销,与抖音合作开展“抖来泉州游”“探见泉州”“世遗泉州推荐官”等新媒体事件营销,抖音话题播放量共超10亿。举办了四届古城徒步穿越活动,成了古城品牌和节日。

广参与 共筑魅力古城

培植古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古城保护实现了从“政府做”到“我要做”的巨大转变。鼓励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带动建设社区组织,提升社区协作治理经验,最终借助居民以及社会组织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展社区营造竞赛活动,街道、社区、居民、热心人士、年轻创业人员、规划设计师等3000多人参与,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竞赛,5个社造试点团队脱颖而出,他们提出的营造方案已进入实施阶段。培育了一大批基层力量参与古城保护,调动了居民积极性。

今后,泉州将结合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以对历史、对城市、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保护提升古城,全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典范城市。

专家声音:打造古城保护更新的泉州样板

研讨会上,鞠德东以《泉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研究及实践》为题,阐述泉州古城的价值特色和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给予古城整体性保护与更新的建议策略。

1658732912406.png

鞠德东(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闽南活态文化核心载体,海外华人华侨寻根故里,闽台历史渊源集中体现地。”鞠德东认为,泉州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古城格局特色鲜明,“鲤鱼城形态、双十字轴、双塔制高、水网纵横、园林密布”的格局得到较好的保留,且古城承担重要城市职能,是城市居住与就业的主要聚集区,具有较强活力。与此同时,泉州古城也面临传统商业外迁、文化彰显不足、基础设施老旧、管线架空乱建、交通秩序混乱、慢行体系不畅等问题。

在实地调研和反复论证后,鞠德东提出“泉州古城整体性保护与更新策略”。建议分阶段逐步疏解与古城不符业态,优化用地结构,设置业态准入机制,引导、培育、提升古城业态,探索“以修代租”“收储租赁”“公房利用”等多元活化利用模式,实现古城功能活力提升。

可通过“点状激活”“线性串联”“分区管控”提升古城文化魅力。“点状激活”即利用传统铺境庙埕空间营造公共交往场所;“线性串联”即综合研判古城历史文化价值,串联闽南文化主题展示、闽台文化主题展示、海丝文化主题展示、侨乡文化主题展示等4条历史文化主题展示线路,彰显古城文化魅力;“分区管控”即梳理古城特色风貌片区,结合古城“双修”,开展西街传统闽南民居建筑风貌区、中山路闽南红砖骑楼特色风貌区、城南聚宝街多元建筑融合风貌区、后城海丝遗存风貌区、华侨新村侨乡别墅风貌区、金鱼巷传统滨水民居风貌区等重点片区景观风貌整治与提升。

打造“海丝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1658733070916.png

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回望过去,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泉州环湾向海的城市格局,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去年7月25日,泉州申遗成功,标志着泉州从此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孟建民说,展望未来,泉州在“向湾发展、开启环湾时代”的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海丝新区”的宏伟计划,这是泉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围绕“环湾”“向湾”做了一系列思考,“海丝新区”应充分彰显出泉州山水城生命共同体的特色,与泉州千年古城相呼应,建设成面向未来、重塑辉煌的魅力中心。

他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将有助于探讨解决如何将现代生活与多元海丝文化交互、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城市等问题。

对泉州的山、海、城资源进行融合

1658733145404.png

董卫(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董卫表示,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特色鲜明、特点突出、优势明显。目前,中国城市类遗产城市包括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澳门、厦门鼓浪屿等,在这些城市中,泉州是唯一一个涵盖所有城市区域的遗产地,这是跟其他城市完全不一样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因此,泉州未来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城市区域,还要发展周边的县域,而不单单是古城本身。经过这样的融合,使得泉州这座世遗城市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很好的显示度与知名度。

泉州既有滨海资源,也有山区资源,可借申遗成功一周年的“东风”,对泉州的山、海、城资源进行融合,重新总体规划,形成一个“自然加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格局。

谈及如何活化的问题,董卫说:“首先要有人。”他表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需要一批年轻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很好,从小让孩子参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传承。”还要通过一系列文化普及活动,让外地人懂得什么是“泉州讲古”,什么是南音“活化石”。泉州语言与古代中原地区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这个背景下,让语言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让泉州文化更加通俗易懂。

泉州经验可推广到更多滨海城市

Richard Engelhardt是泉州人的老朋友。早在1991年,他就曾跟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到泉州开展为期六天的考察。研讨会上,他以“滨海城市可持续管理”为主题作报告。

Richard认为,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对滨海城市影响很大,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可持续的框架来维护亚洲沿海和沿河城市的历史完整性,以应对地理、气候变化、土地复垦和基础设施重建的挑战,“应该把保护历史完整性的这一核心与保护环境生物圈、促进经济增长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在他看来,过往三十年来,泉州对古城的保护发展,始终践行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保护倡导的理念。可以说,在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泉州交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尤其是在滨海城市如何更好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上,泉州是非常好的范例,泉州的实践将为其他滨海城市的遗产保护提供借鉴”。他说,泉州的世界遗产保护经验,可推广到更多的亚洲沿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