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倡环保出游 共享生态九寨” 保护九寨沟生态环境
来源:光明日报、封面新闻、红星新闻、中国青年报等
近日,九寨沟景区内几名游客脱鞋下水打卡拍照,引发网友广泛的讨论。
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表示,8月7日,九寨沟景区内游览的4名游客随意离开游览栈道、步道,下滩踩水。事发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高度重视,联合相关执法机关依法开展调查,并在松潘县境内将4名游客找到。
经调查,4名游客随意离开游览栈道、步道践踏植被、下滩踩水行为,违反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七)项规定,依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四十六条,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对其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4名游客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深刻反省,接受处罚,并以书面形式进行了道歉。
游客光脚踩九寨沟的水这一幕有些刺眼,奔着九寨沟之“纯净”而来却为这“纯净”带来“负担”。看到这样的行为,大家无不感到痛心。一次看似无心的“放飞自我”,给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造成潜在负担,自然会遭到舆论的谴责。
为什么九寨沟的水不能踩?
水是九寨沟的灵魂,这里的水清澈灵动,柔美绮丽,与幽意的山林构成一幅绝美画卷。九寨沟地区多石灰岩,钙华景观遍布数条沟谷。因九寨沟主要是水景钙华景观,钙华的沉积速度不到1毫米/年,人为的物体进入水体,会对钙华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并且无法自然修复。同时,九寨沟的湖泊(海子)是贫营养水质,水体非常敏感。人为物体进入水体,将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沼泽化。一旦破坏,几乎无法自然修复。
2017年,九寨沟县发生7.0级大地震,造成景区道路、房屋和景观严重受损。其中,火花海在地震中决堤,形成了长40米、宽12米、高15米的决口,湖泊景观消失。同时,湖底钙华坍塌、风化、沙化、黑化,退化严重。之后,九寨沟便进入了一段历时较长的修复期。
据悉,在九寨沟修复工作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为原则指导,制定了以糯米灰浆和震损钙华、崩塌落石等为主要原料的修复恢复技术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积极肯定。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持“九寨蓝”,制定的主要的修复途径是通过岸上的植被修复,来恢复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维持湖泊的水文循环。“九寨沟的水是钙化景观,水里钙化过程必须要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来源于岸上的潜流,同时潜流里必须要保持二氧化碳浓度,维持钙化沉积。”此外,还需要维持正常的水环境,加强水文和水环境的监测。
保护九寨沟生态环境倡议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四川省旅行社协会、程度旅游导游协会共同发起“共倡环保出游 共享生态九寨” 保护九寨沟生态环境倡议书。为减少九寨沟景区污染,共同保护我们大家的九寨沟,发起倡议:爱护自然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文明相伴,与健康同行;拒食野生动物,倡导文明新风;共享森林美景,严防森林火灾。九寨沟景区也表示将多方位、多角度倡导游客文明旅游,以更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人性化的景区管理服务,把更好的旅游体验带给广大游客。
遏制不文明出游,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完善配套保护设施
九寨沟的水从历史中流淌而来,那纯净的美好,展现在每一个游客面前。游客们也想必感受到了这种灵动的美好,于是选择了拍照留念。然而一种看似无心的游玩举动,对水质造成了实际的伤害。游客们或许尚未意识到,这种美是需要呵护才可以一直观赏传承的,享受自然的同时更需爱惜。
不止是九寨沟,前些年在黄龙景区、甘肃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等,曾有游客踩踏地貌,令人愤慨心痛。让人不禁思考,文明出游,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何却能屡屡成为新闻热点?
有一方面原因是,部分游客心中对自然缺少敬畏,缺乏规则意识。据了解,九寨沟的景区讲解中曾强调“景区内不允许踩水”,有些游客却选择了置若罔闻。出游中,一个常识不得不认清: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破坏难以复原的珍贵自然景观,违法违规者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
遏制不文明出游,首先还需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完善配套保护设施,通过一些“软阻拦”规避不文明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景区可在保护区域设置一些围栏警戒、标语标识,通过讲解、宣传等方式让游客了解保护的意义,甚至保护机制、保护途径。踩水的游客上演的这一幕不仅暴露个别游客严重的素质问题,也对景区在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景点开放这两者之间维持平衡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明出游的习惯养成,不仅需要引导和教育,更需要硬性约束,提高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让不文明的游客付出足够代价,从而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景区可通过法律文件来约束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景区也可建立“黑名单”机制或信用机制,拒绝那些不遵守文明规范,甚至破坏环境的人再次进入。而此次通过游客被罚一例,让更多人看到出游违反相应规定的后果,从而督促更多游客守住行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