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行业资讯

北京延庆:首个景区帐篷露营管理指引发布

来源:央广网 北京日报

8月13日,四川彭州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至多人死亡。龙漕沟作为“打卡地”曾在多个网络平台被网友发帖“种草”,但实际上在当地并非景区,甚至被作为泄洪沟使用。由于事发时,有不少游客正在河道中露营、玩水,最终在悲剧发生后,露营的合规与安全问题,也连带被推入大众视野,引发普遍讨论。

近日,延庆区为纳入区文旅局行业管理、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10余家景区发布《延庆区景区帐篷露营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在全市率先实现景区帐篷露营产业规范管理。

关注

《指引》明确所在景区承担帐篷露营主体责任

《指引》内容包括适用范围、基本要求、职责分工等9部分,明确了露营的申报流程和建设细则,细化了文旅、公安、园林等13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制定了日常监管、应急管理、安全管理3项管理机制,对露营产业在景区内的运营管理进行了较为完备的制度设计,在机制建设、服务规范、联动管理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露营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为露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指引》明确了“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由所在景区承担帐篷露营的日常主体责任。各职能部门、属地乡镇根据自身职责,进行日常监管,“三位一体”,形成监管合力,让露营经济在合法、安全、生态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指引》在制定时,充分考虑了选址的合规性、营地的便利性、环境的安全性等。在选址方面,营地地面必须宽阔、平整、干净,避开洪水、地灾等安全隐患。在服务设施方面,营地和外界应具备自然或人为围栏,设置卫生间、洗手间和其他功能分区的向导牌、营地标志牌、关于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公示牌等,方便市民准确清晰了解各类信息。在交通安全方面,营地内的公共道路宽度标准不小于3米,且与景区连接通畅,道路两侧、运营地域及周边要有排水等基本设施,全力保障市民露营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营地内严禁使用明火,严禁在帐篷内使用液化石油气、瓶装易燃液体和任何可产生明火的灶具器具,对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也做了细致的规定,真正做到无痕露营、文明露营、生态友好型露营。

观点

露营有门槛 需具备专业知识技能

悄然走红的露营,安全谁来保障?为此记者采访了旅游专家、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

刘思敏表示,从游客的角度讲,当前,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传统的名胜古迹游、景区游,露营等特种旅游的兴起,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猎奇心理,疫情常态化防控等因素也是这两年露营兴起的催化剂。“但是露营其实是有门槛的。”刘思敏称,门槛指的是露营知识、技能、经验的储备。现在市场上的露营设备虽然越来越丰富,操作也越来越简单,但是对于露营的选址、经验等却仍有着相对专业的要求。“除了自然灾害之外,露营过程中,其实也有一些人为安全隐患存在,尤其在野外露营时,需要多人组团前往。”市民在露营时不要离村镇过远,应该选择正规的营地。

刘思敏称,政府部门在发展营地旅游的过程中,应该设立规范制度,将确实存在风险的区域设立警示牌,并建立适当的巡查机制。同时,积极挖潜适合露营的安全区域,明确正规营地管理规范。

延伸阅读

游必有方,安全是露营的第一道门槛

在社交媒体助推下,露营活动火速“出圈”。“微度假”风靡的同时,野蛮生长问题也愈发暴露出来。不少游客四处“安营扎寨”,却做不到“无痕”游玩,垃圾不入桶、炭火不熄灭、随地大小便,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平添负担,明火烧烤、下河野泳等也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更有人只想着猎奇景色之“美”,全然不在意脚下之“雷”。前几日四川龙漕沟“野生露营地”就突发山洪,最终造成7人遇难,教训十分惨痛。事实说明,露营惬意,但不能随意,这帐篷可不是想扎就扎的。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达299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54.6亿元。市场需求如此庞大,明规立矩更加紧迫。像延庆这样,适时出台指引,可以说开了个好头。从具体举措来看,此次出台的指引不仅明确了露营申报流程和建设细则,也细化了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将文旅、公安、园林等部门纳入全链条治理当中。同时,要求营地选址必须宽阔平整,避开洪水灾害等安全隐患,以保障安全;对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做出细致规定,以守护生态;要求各职能部门、属地乡镇“三位一体”形成监管合力,以落实责任……既给露营景区立了规矩,也给游玩行为加上了“安全锁”“文明锁”,必将有利于露营经济的长远发展。

也要看到,眼下出台的政策只对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景区产生约束力,而那些监管无法触及到的、风险更多的“野生露营地”又该如何管理?这同样是摆在治理者面前的课题。此外,游客也要绷紧安全之弦、拒绝“网红”洗脑,尽量选择成熟的露营地,“游必有方”才能真正体会到露营的快意。

露营有门槛,出游需谨慎。对症下药、多管齐下,露营之风才能吹得更加火热,更好契合人们对“诗和远方”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