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行业资讯

用法治护航千年竹海永续发展 《宜宾市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正式颁布

来源:四川人大

座落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的蜀南竹海,是镶嵌在川滇黔结合部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里有“翡翠长廊”的红砂绿竹、交相辉映,有“七彩飞瀑”的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有“仙女湖”的烟光潋滟、清幽怡人,有“忘忧谷”的自然天成、曲径通幽......清风徐来、竹影婆娑,春夏秋冬、四季葱碧,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叹曰:“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姐妹耳!”

1.jpg

▲翡翠长廊

这片世界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景区,是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集竹林、山水、湖泊、瀑布、古庙于一体的,兼有悠久历史人文景观的竹文化、竹生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

如何用法治力量保护好、利用好这方泽润千年的万顷碧涛,给子孙后代守护好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实现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永续发展,日益受到宜宾人民和人大代表的深切关注,成为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十分迫切的立法课题。

2022年12月2日,经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 《宜宾市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规范景区管理、严控景区建设、保护景区资源、助力景区发展出发,为促进景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交上一份法治答卷。

1.jpg

2.jpg

▲天宝寨

以保护为先  守一方“绿水青山”

漫步蜀南竹海,山路绵延,清风拂面,叠翠流丹般的画卷随之舒展,映入眼帘。成片的竹林植被资源、潺潺的溪流潭池景观、独特的丹霞地质地貌是蜀南竹海的根与魂,条例以此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全力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严管严控,确保建设有序。随着旅游业发展,一些企业和个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借着各种名义挖山采石、围湖造景、毁竹建房,不仅影响景观景致、有碍观赏,更破坏景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此,条例将景区划分为三级保护区,根据保护需要递进式严格建设管控要求,一方面明确“能不能建”,要求所有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景区规划,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和建(构)筑物高度、体量、造型、色调等必须与景区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否则将依法拆除或者迁出;另一方面明确“该怎样建”,要求所有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植被、水体、地貌等风景名胜资源和游览安全,并在工程竣工后及时清理现场。

系统全面,细化资源保护。翡翠长廊、七彩飞瀑,风光秀美,让人流连忘返;天宝寨、仙寓洞,辉映古今,使人回味无穷;竹根雕刻、全竹美食,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面对种类繁多、熠熠生辉的丰富资源,条例在要求景区管理机构加强全面调查、建档保护、日常巡查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对竹林、流水、丹霞地貌等竹海特色资源予以重点保护,并从景区保护整体性出发,对森林防火、地灾防治、应急处置等作出具体规定,织密保护网络,筑牢保护屏障。

多予少取,规范景区管理。景区发展是为了增强吸引力,提高美誉度,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而过多的人为活动也会给景区环境和资源保护带来压力,如何处理这对矛盾,一直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条例为此要求景区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项服务管理制度,按照通达有序安全便捷绿色要求加强景区交通组织管理。同时,条例还对景区垃圾和污水处理作出相应规范,尽量消除人为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jpg

▲观云台“百龟拜寿”

以发展为要  变一座“金山银山”

曾经因为旅游发展带动有限和竹产品价值挖掘不足,当地居民守着万顷竹海,却为生计所困、为发展所愁,这是当地群众的痛点和景区发展的堵点。为此,条例坚持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以区域协同为方向,着力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文旅融合,强化发展核心。激发景区经济活力是景区发展的前提。条例要求景区管理机构在优先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开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利用,持续打造“旅游+”模式,充分发挥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全竹美食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文旅发展模式。

多措并举,助推民生改善。在忘忧谷的“竹福苑”、万岭箐的“竹海印象”、花溪十三桥的“君悦山庄”......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打卡品尝天生地长、绿色生态的全竹美食——这是景区以旅游为引擎带动民生发展的缩影。条例为切实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增收成效,大力推动景区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因地制宜鼓励竹美食、竹加工、竹家居、竹装饰等竹生态产业发展,支持景区居民直接或者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景区保护与发展,不断增强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协作共赢,带动周边发展。观云亭下临千仞绝壁,登高远望,层峦叠嶂,在云烟氤氲飘渺间,成百上千的龟形山丘,幻化成一副壮观壮阔的“百龟拜寿”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为世界瞩目。人在景区内,“龟”在景区外,景区同毗邻区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条例一方面要求相关县级人民政府加强景区毗邻区域山脉、丘陵、水体、田园等保护,另一方面要求景区管理机构与毗邻区域建立协作机制,支持毗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为毗邻区域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4.jpg

▲照影潭

以文化为魂  谱一曲“古韵今风”

悠悠千载,竹海从远古走来,带着中华民族的风骨与自信。斗转星移,文明因传承弥香,竹海必将焕发新的时代光辉。为持续发挥竹海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条例锚定永续发展、赓续文化传承,在守正创新、移风易俗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魅力。

注重宣教,守护文化根脉。魏晋“竹林七贤”的美谈,北宋大文豪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喜爱,清代郑板桥爱竹、画竹、咏竹的笃守,我国竹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竹中通外直、坚韧不拔、宁折不屈的品格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为弘扬传承竹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条例要求景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挖掘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价值,设置科普标识、展示科普资料、开展科普活动等进行科普宣传教育,为爱竹海、护生态、续文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条例还鼓励蜀南竹海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让祖国美好河山扎根未成年人内心。

传承创新,激发传统活力。伴随几千年农耕社会发展,竹始终与华夏文明延绵发展息息相关,既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更在农耕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竹工艺、竹技艺、竹文化等传统传承,在今天依然极具生命力。为充分发挥竹生态环保独特优势,激发竹传统文化活力,激励竹产品创意创新,条例要求景区管理机构应当弘扬发展竹文化,传承推广竹刻、竹编、竹扎等传统技艺,鼓励支持创作竹文化艺术作品、创意竹文化产品,促进竹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文明促进,塑造时代新风。古人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赞为“四君子”,是以物喻人、以物比德的人格化。可见,竹之形为君子所喜,竹之品为民族所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如何将竹文化更好发扬光大,条例鼓励景区内村(居)民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将风景名胜区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要求所有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爱护公共设施和卫生环境,遵守公共秩序,用细节实现润物无声、提升公众文明素质。

条例的颁布,是宜宾以法治之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必将为千年竹海永续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