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世界遗产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申遗成功!

来源:阿拉善右旗林草局、协会遗产外联部 杨子砚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拥有15 项世界自然遗产、4 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巴丹吉林沙漠地处阿拉善高原,属中国西北极干旱的温带荒漠地区,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动沙漠。该地区以连绵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间众多湖泊而闻名,展示了沙漠景观不断变换的地质和地貌特征,令人叹为观止,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标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对高度达 460 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广阔的鸣沙区域,以及多样的风蚀地貌。如此独特的景观展现了巴丹吉林沙漠非凡的自然美学价值,展示着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续的风沙地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生物栖息地。

微信图片_20240726160845.png

郭鹏伟 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独特、稀有、绝妙的高大沙山,以及无数色彩斑斓的丘间湖泊,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微信图片_20240726160847.png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作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的咨询单位,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负责申遗全过程的技术支撑工作,项目历时7年。2017年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2019年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20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通过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项目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审查,并将其转交咨询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进行专业评估。2023年,项目完成迎接IUCN国际专家实地评估工作。2024年,围绕实地评估后IUCN的评估报告进行了国际沟通与上会准备,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项目被正式审议通过。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为进一步研究沙漠沙山的形成和保护沙漠丘间湖泊奠定了基础,填补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湖泊和沙丘沙漠特征自然遗产独一无二的价值,其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是值得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