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绿色名录

2016年国际绿色名录专题报告会议在北京召开

来源: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为积极推进国际绿色名录项目在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开展与实施,提升风景名胜区体系内保护地的全球保护意识和水平,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办事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于2016年11月24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国际绿色名录专题报告会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省级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和20多家风景名胜区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上IUCN全球自然保护地项目主管Trevor先生进行了关于IUCN绿色名录的专题报告,针对IUCN绿色名录项目概念、价值及重要性、全球最新标准和申报策略做了详细介绍。            

Trevor先生表示,IUCN绿色名录对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全球标准,诠释了全球保护地的成功管理行为,适用于所有国家或地区的实地情况。绿色名录是保护地的一项自愿承诺,拥有独立可靠的评估过程,是对保护地管理效能的全球认可。

而绿色名录的标准则是这一项目的设计核心。IUCN绿色名录的标准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良好的治理、保护成果、健全的设计和规划、有效的管理,这四部分标准相辅相成,但重点强调保护和管理的成果,即珍贵的资源和价值真正得到了有效的保护。Trevor先生表示,成果是区别IUCN绿色名录保护地和一般候选保护地的真正关键所在。

图自左至分别为:IUCN全球自然保护地项目主管Trevor先生做关于绿色名录的专题培训;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王凤武进行现场提问;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管理处处长左小平向Trevor先生提问。


IUCN绿色名录的四个标准又分别细分为一些具体标准,共计17条具体标准。其中,“良好的治理”要求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参与、当地旅游业及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当地政府扮演积极的治理角色;“保护成果”要求实现自然价值保持稳定或增长、旅游业发展和谐稳定,并不断改善游客体验及文化资源的利用;“健全的设计和规划”要求将自然和文化价值相结合,以长期保护为核心进行设计和规划,充分认识到保护地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不断适应并满足当地社会及经济环境;“有效的管理”则要求设定清晰的合作管理目标,在当地社会及经济环境下实施适宜的管理举措,真正有效地解决保护地所面临的威胁挑战、游客活动、科研监测等方面问题,从而衡量保护地在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保护地申报IUCN绿色名录的程序共包括三个步骤、两个阶段。第一步是提交申报意愿,即进入候选阶段。一旦成为候选保护地,便进入提名阶段,即可按照绿色名录标准中的要求展开工作。如果申请成功,保护地将获得绿色名录的称号。

IUCN绿色名录拥有独立的审查机制和可靠性的保证,确保项目过程顺利而严谨地开展。IUCN绿色名录的专家评审组EAGL是评估保护地价值和表现的评审团队, 在评审过程中会秉持客观的态度,去了解国家保护地管理的各个方面,掌握保护地从科学、经济、社会影响到商业机会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微调绿色名录标准的通用指标,对候选保护地中的提名保护地做出评估。EAGL受到全球认可的独立评审机构支持,将确保评审过程完全按照IUCN绿色名录所要求的方式开展。

在关于绿色名录的问答环节中,与会专家、领导及景区代表和IUCN全球自然保护地项目主管Trevor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对绿色名录项目的标准和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1.简化绿色名录的评选标准,并考虑分别设计综合和单项标准;2.设计绿色名录Logo,并为入选绿色名录的保护地举办发布会并颁发证书;3.与政府主管部门合作,争取将绿色名录列入联合国项目;4.控制保护地入选数量,设立退出机制和动态评估机制;5.多举办相关会议活动,提升项目凝聚力和影响力。Trevor先生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做出回应,表示将考虑采纳部分做法,在未来不断发展完善绿色名录项目,提升项目的可操作性。

会议还邀请了2014年入选第一批IUCN绿色名录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和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分享了项目申报经验,并对下一步有意申报绿色名录项目的景区提出了宝贵建议。